畅谈中国精算与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之路

与友邦人寿总精算师张敏先生的访谈 SOA Staff

English Version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北美精算师协会(以下简称SOA)打造了中国精算教育、职业道路上的两座重要里程碑。自1987年11月SOA与南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由SOA协助南开大学在中国创建“精算研究生课程”之时起,SOA便迈出了推动中国精算教育的重大步伐,成为中国精算教育的先行者,开创了中国精算教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精算教育的开端。1992年,SOA在南开设立SOA考试中心也标志着中国精算职业的起步。同时期,友邦保险也落户上海,与多所高校相继携手设立精算中心,为国内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精算师,成为中国精算人才培养的摇篮,被誉为保险人才的“黄埔军校”。

友邦人寿总精算师
张敏先生

这三十多年来,SOA与友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双方凭借长期主义视角、国际化思维、全球化人才、专业化水平与创新性服务共同致力于精算知识的广泛传播、精算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以及中国精算高质量发展。

今天,SOA有幸能够邀请友邦人寿总精算师张敏先生进行访谈,探讨中国精算教育、职业发展历程与精算人才培养之路。

精算初探索,每一步努力,终将有所收获

您是如何看待90年代中国精算学习发展的情况?

张敏:在1992年友邦保险重回中国内地市场的时候,国内的精算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家缺乏基本的精算概念,保险行业也鲜有精算师。回想最开始的中国精算教育,还是在八十年代末段开龄教授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南开大学设立的精算学以及与SOA合作引进的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体系。

1993年,在李达安先生的推动下,SOA 在上海设立了考试中心。次年,友邦保险公司与复旦大学合作在上海建立了“友邦-复旦精算中心” 并开始合作举办精算培训班至今。精算中心面向学生,给大家普及精算知识,为学生提供能够系统化学习精算、备考精算资格认证的平台。因此我们也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选择保险、选择精算,并成为开启他们职业生涯的契机。

在此之后,友邦也开始与不同高校合作,先后设立了“友邦-中山大学精算中心” 、“友邦-中国科技大学精算中心”和“友邦-北京大学精算中心”等,为中国大陆培养了大批早期的精算师人才。此外,友邦保险公司还在友邦香港总部设立了中国精算教师实习基地, 前后资助了十余名高校教师先后到友邦实习,获得宝贵的精算实践经验。

您认为SOA对中国精算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张敏:在90年代中国精算教育、职业逐渐起步,以及友邦代理人机制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保险业以及精算可以说是进入崭新的增速发展阶段。作为国际化公司,友邦深刻理解精算师在保险公司日常运作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但当时市场上的人才存量和增长速度是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因此人才梯队建设成为破局的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的根基在于教育。我们都说要普及精算教育这件事,但这不是仅凭一家公司就能够完成的。SOA作为致力于推广精算教育的国际组织,自身就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人才培养体系,还设有精算师资格认证。这对当时缺乏精算师考试制度、精算师协会还没有完全建立的中国来说,借鉴学习SOA教育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精算发展以及人才梯队的建设。

我们也能够看到,在SOA进入中国以来,已经和多所高校合作,在十多个城市设立了考点,方便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与此同时,我们友邦也积极协助高校申请考点,发挥企业优势,在经济、资源方面给到学生更多的机会。总的来说,SOA和友邦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是本着对中国精算、保险业长期发展的期望,从培养本土精算人才的必要性出发,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走下去。

友邦-复旦精算中心成立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友邦一直坚持与各大高校合作项目?

AIA-Fudan Actuarial Center
1994年,友邦保险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中国第一所精算中心

张敏:其实,我们谈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当时友邦和复旦成立精算中心不仅是为了给学生、社会更多的资源,其实也是为了中国精算、保险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在行业刚开放、刚要踏上发展快车道的时候,精算在保险长期经营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也意味着我们更需要有国际化视野的精算人才。

在90年代的时候,人民生活水平和开放程度有限,要成为精算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就比如说报名费用昂贵、教材匮乏而且还是英文原版。这对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讲,是较难承担的,所以就算学生愿意学习精算,但最终可能因为稀缺的学习资源以及有限的经济条件而放弃。

我们友邦精算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教材、还免费为学生讲授SOA考核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精算知识。我们还设置了奖学金,考试通过之后返还考生的考试费用,让许多考生都减轻了负担。而且友邦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不仅让学校同学受益,还辐射到了周边高校对精算有兴趣的学生。因此,友邦精算中心为整个市场和行业吸纳了很多优秀人才,现在活跃在中国精算领域的一大批骨干很多都是受益于各高校精算中心的合作。

就我个人而言,对精算师的职业认知是从精算中心开始的,对精算知识的初探索是精算中心引领的,我能够坚持学习精算并且有资源有资金完成精算师考试也都是因为精算中心的支持。 

三十多年来,社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面临了不少挑战,对此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张敏:我认为保险经营和精算都是需要保持长期主义,这也是友邦所坚持的核心。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会持续不断地出现新事物、现象,因此总是会面临短期扰动的问题,公司以及精算师都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与挑战。越是这种时刻就越要在整个经验理念、企业策略层面保持长期主义,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最终就会开花结果。并不是说不要处理短期出现的问题,而是要更多考虑长期的问题。比如说金融危机波动,我们要考虑企业本身财务状况、精算、管理的水平以及经营理念,放眼于长期的发展战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精算发展,寻找可持续的价值。

实际上,精算很多理念都是以长期主义视角来看,所以一家寿险公司如果缺乏精算理念在背后做长期支持的话,发展就会偏离轨道。这就又要说回对精算师的培养,我们谈SOA对精算教育的作用,其实不仅停留在学生考试上,而是触及整个职业生涯之中。这也是SOA和友邦共同探讨的议题——加强精算教育和精算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精算师,我们有职业道德培训机制,这些都是在不断坚定我们对于职业的初心以及该有的操守。在行业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契机中,精算师保持职业操守和准则,坚持长期主义尤为关键。

在经历了过去三十年的历程之后,您或友邦对未来精算人才的培养有何规划?

张敏: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培养精算人才是友邦和SOA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过去三十年,虽然缺乏精算资源、教材但是不缺精算人才,因为精算发展前景好,精算师也是公认的金领,所以只要提供平台、渠道就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过去我们也是一直致力于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帮助考生通过考试与职场历练,成为优秀骨干。

而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工作更加多元化、人才发展更加多样化,大家对于保险、精算师有了更多的认知,也有了更多来自不同行业的声音。而且在新形势下,精算师要管理精算业务,更需要新鲜血液加入团队,打好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发挥协会的作用,给到精算师发光发亮的平台,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进入保险、 精算领域。

无论是过去三十年,还是未来三十年,友邦一直在坚持,一直持之以恒,积极探索更符合未来形式发展的人才建设模式。这也与我们的长期主义相契合,友邦一直站在所有立志从事精算事业的人才背后,支持大家、给予大家力量,一直在做这样一件“慢”事情,我们不仅要教一门技术,更关键的是理念。

您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精算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张敏:还是一个词,长期主义,一个优秀的精算师应该是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长期主义也体现在学习上,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下,自我学习能力很重要,要活到老学到老。从我接触精算开始到后续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培养我勤于学习的习惯。因为精算考试材料很多,即使有老师讲解,但也很有限,十分考验到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变化的判断能力,但这是我在精算学习中能够养成的良好素质。现在社会变化很快,就更需要精算师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将在学习上掌握的判断力,转化为在岗位上能够发挥出的影响力。

其实所有行为背后的指向都是坚持职业操守。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组织都在强调职业教育,每年都有职业道德培训,这能够帮助我们坚守从事精算职业该有的准则。

一直以来,友邦和SOA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您或友邦对于之后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有什么期许?

张敏: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友邦和SOA会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合作模式,发挥公司、协会的协同作用促进精算发展,这个探索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您是否有想要对中国精算人才说的话?

张敏:希望所有精算人才能够记住三个力——

  1. 依托自己学习力
  2. 守住精算职业定力
  3. 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精算也面临着转型发展之变局,SOA与友邦将勇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坚持长期主义,持续培养本土人才,助推精算的高质量发展,共创“金”色未来。

张敏,FSA, 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精算师。

以上陈述及评论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北美精算师协会(SOA)或其相关雇主言论和观点。

Copyright © 2023 by 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Chicago, Illinois.